容易引發抑鬱的6種思維方式,記得要改

我們常能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,卻很難真正意識到差距的根源在哪裡。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不單純是成敗,更是一個人人生的方向。

思維方式,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,接納和分析,以及對突發狀況下的應對選擇能力。不難發現,我們身邊會有很多高知、高職的人同樣會出現低迷狀態無力自救,即便找人傾訴,也有不少人用儘自己的方式,試圖感染讓其開心也徒勞無功的局面。

其實關鍵就是抑鬱狀態下的人,或者說已患抑鬱症的人群來說,已經進入了自己特定的思維模式當中,很難被所謂的笑話和好氣氛就能輕鬆解救。

因此一個不正面的思維方式,或者說認知障礙,就是導致抑鬱症的主要根源之一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,這6種思維方式很容易讓人陷入抑鬱情緒難以自控,記得要學會調整。

DM

自我否定

接納不完美的自己,這句話看似雞湯,但其實是一個真實與自己認識的過程。人對自己有更好的要求能夠成為動力,但過度地自我否定,則會成為逐漸消耗打擊自己的利器。

長期自我否定會讓人持續陷入消極,焦慮自卑的情緒裡,一個人不該對自己過度寬容,也不該用否定來打擊貶低自己,無視自己的優勢。真正認清自己才能有條不紊讓自己最大化受益。

我們為什麼會自我否定,一方面源於原生態家庭從小父母錯誤的教育相處方式,其次就是因為很多事達不到自己預期的高度,導致的自我感知匱乏,因此做事方式對了,得到的認可多了,成功次數多了,自我否定自然會減少,並逐漸消失。

想避免抑鬱,想從抑鬱狀態下走出來,先學會肯定和接納自己開始。

DM

過度承擔“罪責”

一個人有擔當是責任感的表現,但過度承擔“罪責”就混淆了擔當和負擔的概念。

總是覺得是自己的錯,總覺得是自己不夠好,這種愧疚型心態,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人的抑鬱,因為畢竟人無完人,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行事上的紕漏。

做錯了改正就好,有不足彌補就行,被分手,只是因為感情淡了彼此不合適,更何況只是因為那個人不愛了,與你好不好真的關係不大,不要把罪責都歸咎於自己,心中背負太多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,會讓人窒息,更會讓人陷入自我否定和抑鬱。

DM

非黑即白,非此即彼

世間萬物“多變”是常態,太多事並不是非此即彼,也並非非黑即白。

然而一個過於上綱上線非黑即白,非此即彼的性格,就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抑鬱的低落情緒當中,畢竟這個世界上不可能都如自己的意,也不可能都只有一個版本的認知。

這種看上去堅定、自信、正義的思維,從本質上而言,就是一種完美主義的表現。

你要懂得,很多事有不同的觀點和解讀,未必一定是有一方是錯的,而是大家立場角度不同,自然會有各異的答案。

兩極分化的極端思維,會讓自己的認知陷入死胡同,讓自己的情緒也難以自控,哪裡有絕對的“對”或者“錯”,又或者絕對的聰明或愚蠢,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,對錯美醜,都不要非黑即白那麼刻板,也不要太堅持自己的立場才能活得智慧,過得開心,避免自己進入無法自控的灰色情緒地帶。

DM

災難化思維

災難化思維,這種過度放大或縮小問題嚴重性的思維模式,最容易讓人陷入抑鬱,即便是一件非常簡單常識的問題,在這種思維之下,都會被過度解讀,無限度擴展放大(縮小)問題本身,從而預判其嚴重性。

然而這類型人相伴最多的特徵還有反芻思維,不斷回放自己說過的某一句話,某一個表情,或者做出的一個細微的舉動。

簡單來說,具有災難心理的個體會有意或無意地認為,事情一定會變得更糟,他們用恐懼為自己內心帶來的痛苦感受,來緩解自己無力挽回的焦慮,這種觀念導致人情緒焦慮持續存在時,會加劇情緒病態的轉變,然而目的只是在為過往哀悼,也在不斷試圖用自己的方式避免再次受到傷害的一種本能。

具有災難化思維的人,很容易變成抑鬱症,因為長期處於糟糕或者徹底沒救的心理狀態時,人就會變得懈怠甚至自暴自棄毫無鬥志失去勇氣。

人一生都會遇到無數糟糕,甚至感覺熬不過去的傷害和災難,但事實是,能夠讓我們倒下的是絕望的意志,而並不是事情本身。要記住,人生這次單程旅行,只要心不死,一切都會有解決的方式和更好的未來在等你。

DM

錯誤的同情思維

真誠善良,是對一個人極高的評價,但善良需要有鋒芒,更需要有甄別力。

很多來訪者女孩當中,即便被男友騙財騙色,為男人欠下了不少債務,而男人卻以各種托詞躲避歸還欠款,可女孩則在憤怒髮洩後,又會在關鍵時候覺得對方可憐,認為如果真的逼對方賣房賣車來還自己的錢,有些太過分,對方也太可憐。

善良沒有問題,但過度錯誤的善良,會讓自己陷入愛恨交織矛盾的情緒裡,不能理性清楚地處理問題,只會讓關係更糟,也讓自己疊加的付出之下,最終可能導致情緒積蓄到自己難以把控的程度裡。

不論是普通的社交還是感情,習慣性錯誤的同情思維,會讓自己永遠站在十字路口,不清楚到底哪個才是自己。同情過程中,不斷增加的是自己的沉沒成本,減少的是對方對你的畏懼和尊重,畢竟沒有一個人會敬畏一個他認為的“傻瓜”,在這種錯綜複雜的交際關係裡,久而久之,人必定變得消極,抑鬱。

DM

妄下結論

科學都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定義的過程,更何況我們普通人,哪裡有讀心術,很多結論都是個人認知下的觀點。

但一個習慣性妄下結論的人,是自負甚至自戀的,往往會主觀臆斷,揣測別人的想法,並且將其負面化。

比如說,他這個人就是不可救藥的,他這個人就是好的,他這樣不對,就應該怎麼做,他今天一起吃飯悶悶不樂就是對我不滿使性子。

誰又能真的鑽進對方的心坎裡,解讀出對方的感受和情緒,通過表面的東西,搜索一系列“證據”之後就定下結論,很可能這種未卜先知的能力,就是導致自己樹敵和情緒抑鬱的罪魁禍首。

因為絕望消極的預言一旦在內心形成,就會不斷衝擊著人們內心對美好的渴望與鬥志。

DM